4月16日凌晨,青白江站内灯火通明,探照灯刺破浓重的夜色,在铁路线上中投下一片片晃动的光斑。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工务段的干部职工身着反光背心,正利用“天窗”点对青白江站内道岔进行侧切式清筛及道床排水管道铺设施工作业。
面对宝成铁路青白江站内道岔区段长期存在的道床板结、排水失效等“顽疾”,成都工务段以“根治隐患、不留后患”为目标,以宝成线集中修为契机,果断启动此次施工任务。尽管施工面临道床下线缆密布和“天窗”时间紧张两大难题,该段领导层却明确表态:“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!”为此,该段内成立专项施工小组,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,针对施工风险点逐一制定预案,并抽调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施工,确保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战斗。
“以前我们都会按照维修周期对道岔道床进行破底清筛,但始终不能彻底根治道床出现翻浆冒泥板结问题。”施工负责人杨启帆解释道,“这次施工与以往不同,我们与段内桥路车间一道,联合电务段、供电段等兄弟站段进行施工作业,在原有破底清筛作业中同步进行排水管道的埋设作业,雨水就能顺着排水管道流出道床,从而彻底消除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。”
0时30分,封锁命令准时下达,施工负责人一声令下,6台大型挖机同时启动,发出轰隆隆的声音,划破了夜晚的宁静。
此次施工“天窗”时间仅有210分钟,施工队伍需完成清筛、埋管、回填、调试全流程。为此,该段将作业项目层层分解,并采取“双线并行”模式:机械组,6台挖掘机分三组轮番上阵,一组开槽清障,一组转运废砟,一组回填新砟,无缝衔接;人工组,专注线缆开挖保护、管道拼接埋设、轨道校准验收等精细作业。
在埋设排水管道时,该段桥路部门提出“预制拼装”方案,将管道分段预加工,现场快速拼接,可以大大节省时间;而机械组则使用“侧切式清筛+管道随铺”,实现清筛与埋管同步推进。施工负责人杨启帆感叹:“这次施工大家真正拧成了一股绳!肯定能拿下这块硬骨头。”
为了更高效地完成道岔清筛与排水管道铺设任务,该段与配合单位多次召开施工协调会,不断完善施工流程,细化人员分工,同时做好料具的准备工作,明确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安全防护措施。此外,还详细规划了挖机的进入时间、地点以及行走路径,为施工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时10分,清筛机随即提升发动机转速,其犹如“风火轮”般高速旋转的挖掘链从侧面插入道床内部,经过震动筛的“层层筛选”, 板结的道砟在侧轮旋转下被传送带出,清筛、分筛、回填一气呵成。
与此同时,现场施工人员有的手持道尺,紧随清筛机之后,精确测量并控制轨面标高,执行道岔岔枕的起道工作;有的施工人员操作“小蜜蜂”设备,将石砟夯实至轨枕底部;还有的施工人员利用水准仪测量线路前后的高程是否一致;他们井然有序地完成着每一项任务,从外观恢复到质量验收,每一个环节都严格作业标准,保证施工质量。
据此,该段计划利用7个“天窗”完成青白江站内道岔清筛及排水管道铺设任务,清筛后道床弹性恢复,列车通过更加安全平稳,旅客舒适度也能显著提高;排水系统与弹性道床形成“双保险”,设备寿命延长,道岔关键部件磨损周期延长,年均维护成本降低。
“这次施工为工务系统类似病害治理提供了样板。未来我们将大范围运用,确保‘一次施工、长效受益’。” 成都工务段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从星夜鏖战到晨光熹微,青白江站施工现场的轰鸣声渐息,取而代之的是列车平稳驶过的铿锵节奏。这场多部门联手的“攻坚战”,不仅展现了铁路人迎难而上的精神,更以技术创新与协同效能,为宝成铁路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。(青尧)